人民日報人民論壇:寒門多出賢
最近,有位中國學(xué)子登上哈佛大學(xué)演講臺,從自己中學(xué)時代被毒蜘蛛咬傷的“農(nóng)村故事”,推及“改變科技知識分布不均”這一主題,他的英文演講視頻在網(wǎng)絡(luò)上熱播。由此而成為“網(wǎng)紅”的他,出生在一個小村落里,父母均為農(nóng)民,更引起人們關(guān)注。竊以為,這倒是一件尋常人家的正常事,它告訴人們一個尋常道理:寒門多出賢。
千百年來,在古老的中國,不乏這樣的故事。2500多年前,孔子的三千弟子中,“賢人”有72人。這72人中,出身寒門的不在少數(shù)。比如,被孔子稱為“一簞食,一瓢飲,在陋巷,人不堪其憂”的顏回,不僅位居72賢之首,而且被后世尊奉為“復(fù)圣”;被莊子言為“三日不舉火,十年不制衣”的曾參,由于缺食,渾身浮腫,由于勞動,雙手老繭,且面帶病色,卻被后世尊奉為“宗圣”。即便是孔子,也正如他后來所坦言:“吾少也賤,故多能鄙事。”由于“多能鄙事”,甚至還有點“窮人的孩子早當(dāng)家”的意味。
生活,同樣會成為人們的老師。俗語言:“不經(jīng)冬寒,不知春暖!闭驗槌錾怼昂T”,所以更知“寒”的不爽,也更向往“暖”的開心。古語云:“同病相憐,同憂相救!闭驗樽约罕弧昂边^,因而一旦有條件,也更愿意伸出溫暖之手,拉身處“寒門”的人脫“寒”。而這,正是“賢”之思、“賢”之舉。遙想當(dāng)年,孔子正因為“賤”而從事各種“鄙事”,所以使得孔子在日后思考社會問題時,更能體會到勞動民眾從事“鄙事”的艱辛與重要,更能考慮到勞動民眾身處“賤”位的狀況與情感,從而自心底發(fā)出了“為政以德”“仁者愛人”“己欲立而立人,己欲達而達人”“己所不欲,勿施于人”等千年至論。
寒門多出賢,并非說,只要是出身“寒門”,就可自然而然地為“賢”了。賢,不僅要有“德”:能替別人著想,勇為天下謀利;而且要有“才”:有本事,能成事。這,就離不開學(xué)習(xí)。有言道:人不吃飯,饑;人不學(xué)習(xí),愚。生活就是這樣,惟有好學(xué),才近智,惟有知學(xué),才給力。只有努力用知識武裝自己,不斷增進自己的道德修為,才能離“賢”更近一步。
寒門多出賢,意味著多付出!安怀钥嘀锌啵y得甜上甜”。習(xí)近平總書記在與北京大學(xué)師生座談時,勉勵同學(xué)們要在勤學(xué)、修德、明辨、篤實上下功夫,下得苦功夫、求得真學(xué)問,加強道德修養(yǎng)、注重道德實踐,善于明辨是非、善于決斷選擇,扎扎實實干事、踏踏實實做人,立志報效祖國、服務(wù)人民,于實處用力,從知行合一上下功夫。成功、成名,永遠不是用巧嘴吹出來的,而是用心血寫出來的。有了比常人更多的付出、更過人的求知欲、更開闊的思維、更遠大的志向,無論出身多么艱苦,都將成就一番不凡的事業(yè)。
《 人民日報 》( 2016年06月22日 04 版)
分享讓更多人看到